近年來,“碳中和”一詞的熱度在全球范圍內不斷上升。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提出了中國的碳中和目標,即“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12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中國2021年的八項重點任務之一。中國的承諾與決心在國際社會贏得贊譽,中國此舉將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中國承諾具有世界意義
美國馬里蘭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中心發布政策簡報稱,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重要的全球領導者,中國的國家能源和經濟發展戰略不僅關乎其自身的經濟發展、環境和公共衛生,同時也將對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行動以及可持續發展行動產生重要影響。中國提出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實現該目標將產生廣泛、重大且持續的收益,包括減少空氣污染,保障人民健康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維護能源安全;提升中國在新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導力;推進國際氣候治理,激勵全球氣候行動;改善全球環境治理等。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氣候變化等威脅,世界應以可持續復蘇方式應對挑戰。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格蘭瑟姆氣候變化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認為,近年來中國一直在尋求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方式,中國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具有重要意義,將促進中國乃至世界經濟沿著更具可持續性、包容性和韌性的方向增長。中國在引領世界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也面臨著構建發展新愿景、構建與世界新關系格局的重大機遇。舊的發展方式正在走向終結,新的增長以創新作為驅動力,這將使中國的發展更具競爭力。作為二十國集團(G20)中率先實現經濟復蘇的國家,中國可以向世界展示利用復蘇措施加速向低碳經濟轉型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針對國際上一些要求中國加快削減碳排放的不負責任的論調,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原副校長林桂軍表示,我們需要重視碳排放的問題,要做到未雨綢繆。要深入研究我國以制造業為出口重心的碳結構及其在世界的排位,推算出既符合我國利益又能讓國際社會信服的精確合理的碳排放標準公式,清晰闡釋人均指標與總量指標、可降(用)指標與非可降(用)指標、新能源占比等關鍵問題,突出中國人均排放指標偏低的事實以及中國發展新能源的努力與成就。對煤炭消費偏高的問題,我們要多強調對煤極端依賴的弱勢群體(如龐大的農村人口)的減免責任,爭取獲得國際社會對中國有區別責任立場的理解。同時,要積極尋找潛在的有影響力的合作對象,如俄羅斯、蒙古國等,也要做好與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交流工作。
把握好“十四五”機遇期
對于如何科學推進碳中和目標如期達成,國際社會期待著中國采取迅速、創新的舉措。斯特恩認為,中國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應是制定政策和規劃,推動當前政策與2035年遠景目標相銜接,保證低碳轉型方向與2060年碳中和的長遠目標相一致。
由美國能源基金會牽頭,國內外多家機構共同支持完成的《中國現代化的新征程:“十四五”到碳中和的新增長故事》報告提到,中國碳中和目標為新增長路徑指明了方向,需要所有部門協力同行,通過重大規劃、分析論證和政策措施來設定轉型方向,構建新的經濟增長模式。要充分利用“十四五”這一關鍵期,推動能源、交通、工業、建筑、農業等各個領域深刻變革。
該報告還提出了未來需要進一步研究的一些關鍵問題,包括在全國范圍內,各部門間就新增長路徑達成共識;推進新增長路徑中工業的轉型,逐步在全經濟范圍淘汰煤炭使用;發展可持續金融,促進相關技術轉型;做好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減排工作,制定與實施省級戰略和行動等。在馬里蘭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中心研究主任萊昂·克拉克(Leon Clarke)看來,實現碳中和目標須在所有部門進行大幅度減排。通過逐步減少直至淘汰煤炭使用等措施,可以有效促進其他發展目標的實現。例如,改善空氣質量、促進更多勞動力在可再生能源行業實現高質量就業等。
馬里蘭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中心的政策簡報稱,可以通過可持續能源消費、電力脫碳、終端用能部門電氣化、非電力低碳燃料轉換以及負排放這五項策略來實現中國2060年碳中和目標。在落實這五項策略、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盡早行動至關重要。盡早實現碳排放達峰,可以有效降低未來行動的成本,推動碳中和目標的實現,也將極大地增加全世界氣候目標實現的可能性。
國際合作推進技術創新
實現碳中和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在國際范圍內開展合作,促進節能減排等相關技術創新尤其關鍵。
近日,在中歐能源合作平臺(ECECP)舉辦的“促進能源技術的創新——歐盟與中國的合作機遇”研討會上,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徐小東提到,2021年1月19日中國國家發改委提出六個重點工作方向來積極推動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這六個重點工作方向分別是:大力調整能源結構、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轉型、著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速低碳技術研發推廣、健全低碳發展體制機制、努力增加生態碳匯。徐小東認為,在這一系列工作中,能源是主戰場。加快能源低碳轉型需要重塑現存的能源消費和利用方式。這在消費、供給、輸送、存儲、市場機制等環節均面臨一定的技術挑戰,需要開展技術創新,以提供高效的解決方案。
國家能源局國際合作司司長何洋表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斷增長,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和人均消費量還將增長。此外,我們面臨著由煤炭向油氣轉型以及由油氣向可再生能源轉型的雙重挑戰。歐洲計劃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是50年到70年,而中國則給自己制定了30年的目標。這需要對低碳、經濟和安全等各方面進行統籌協調,而科技創新對于應對這些挑戰至關重要。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品種最齊全的能源消費市場,為全球能源技術創新提供了規模化應用的場景與空間,這有助于降低新技術成本、擴大規模。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國外能源企業搭上了中國的發展快車,實現了自身的發展壯大。當前,中國在光伏、儲能、電動汽車等諸多領域亦擁有技術、成本和產能等優勢。就此開展國際技術合作不僅有助于合作方自身的發展,也有利于為全球綠色轉型貢獻力量。要進一步建立好合作平臺,擴大合作范圍;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創造更加公開透明的環境;借助示范項目,推動合作落地等。
歐盟能源總司干事克里斯蒂娜·羅比洛·波雷羅(Cristina Lobillo Borrero)從歐盟的角度強調了就綠色發展推進全球合作的重要意義。她表示,在國際舞臺上,歐盟是較早致力于倡導碳中和的經濟體。歐盟在2019年公布了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歐洲綠色協議”,2020年5月又推出了綠色復蘇計劃。中國也做出了令人稱贊的承諾,彰顯了決心。中歐之間有很多相關對話和合作項目,且已共同發布了多個聯合聲明,合作取得了積極的進展。氣候變化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一項持久性威脅,只有全球通力合作,才能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