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4年俄烏沖突造成全球天然氣價格大漲,同時恰逢國內煤制天然氣產量的快速爬坡期,煤制氣行業不僅市場關注度增加,且銷售情況相對樂觀。但是2025年,隨著俄烏沖突逐漸常態化,天然氣價格回落預期增強,煤制氣銷售利潤的壓力將會逐步增加。構建自身的銷售渠道,嘗試終端用戶的開發未來將會是煤制氣企業難以繞開的話題。
煤制氣行業經歷的政策階段
自2010年開始,進口天然氣價格上漲同時國內天然氣消費市場持續擴張,優化天然氣來源結構,緩解天然氣供需矛盾成為市場關注點。彼時煤制天然氣在國家“十二五”戰略中也被寄予厚望。時至今日,中國天然氣供應更多開始依靠國產天然氣增儲上產和進口渠道多元化來解決。2020年9月中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后,煤制氣作為高耗能,高碳排產業的政策支持略有減少。
在“十四五”初期,尚有針對煤制氣產業產能的建成目標,目標指出到“十四五”末,建成煤制氣產能150億立方米。往后煤制氣產業政策的措辭顯得更加保守。2022年《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中提到,穩妥推進煤制油氣,規劃建設煤制油氣戰略基地。
市場的主要玩家與產量變化
隨著政策市場的偏向保守,近年來煤制氣生產企業也比較固定,近年沒有新投產的企業。截止2024年共計4家企業投產,分別是慶華、新天、匯能和大唐。其中大唐能源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產能最大,達到26.6億立方米/年,2024年產量23億立方米。
行業當下面臨的現狀
政策面的保守和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帶來的機遇在煤制氣市場形成兩種截然相反的反應。國家管網公司運營逐步成熟,管道天然氣的買賣和貿易增加,使得煤制氣成為被市場青睞的“第三方”氣源。在銷售方面,除了內蒙匯能加工成LNG以外,其他企業通過管道氣的形式對外銷售,企業出于對天然氣市場銷售網絡的不健全,通常會將80%甚至以上的資源優先銷售給傳統天然氣供應企業,剩余的資源通過對標交易中心競拍合同外資源進行銷售。
未來市場的關注點,將會聚焦在銷售端的用戶開發
煤制氣成本與煤炭價格,煤礦類型為企業自有還是外購有直接相關性。目前其在天然氣各氣源成本中居中高位,但勝在成本較進口LNG和進口管道氣來說,成本價格穩定,銷售價格確定性高,更加適合當前的天然氣銷售定價模式以及納入合同內資源進行銷售。同樣劣勢也在于當市場競爭激烈時,煤制氣價格的彈性空間較小,因此從銷售的角度來說,優先與傳統天然氣供氣方簽訂合同是相對穩定的選擇。
目前從煤制氣行業發展來說,雖然政策趨于保守,但是國家管網公司的成立帶動了天然氣上游開發的積極性,作為“第三方”氣源,市場投資熱情仍舊存在。但下游發展的成熟度有待提升,除去煤制氣依賴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帶來的自主銷售的紅利以外,未來企業在構建銷售網絡、與燃氣發電,大工業用戶結合,合理配置銷售渠道方面仍有較大的拓展空間。